濟濟多士,乃成大業;人才蔚起,國運方興。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,習近平同志任河北省正定縣委副書記、書記期間,推出廣招賢才的“人才九條”,為當地發展破局開路。40年后的當下,“人才九條”對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仍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。人才是發展的“第一資源”,各級組織部門要在“人才九條”中細悟鄉土人才成長“法則”,科學合理發現、培育、保障鄉村人才,為鄉土人才成長賦能、鋪路、助力。
以“衣帶漸寬終不悔,為伊消得人憔悴”的執著渴求人才,給鄉土人才“搭臺鋪路”。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才的重要性有深刻而長遠的認識,知用賢,求其賢,盡其才,這樣的人才觀催生了“人才九條”。其中的創新探索,給我們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和深刻啟示。鄉土人才涉及面廣量大、種類繁多,能否將他們發掘出來是關鍵。各級組織部門要樹立“只要身上有本事、手里有絕活,就是人才”的理念,不以學歷論英雄、不以資歷看能力,做善于發現鄉土人才的伯樂。通過實地走訪、廣泛推薦、層層發掘進行拉網式、地毯式排查,按照“發現一個、培養一個、儲備一個”的原則,對本土“土專家”“田秀才”展開全方位摸排。以舉辦各類技藝技能大賽為契機,給“專業選手”提供“專業賽道”,讓更多鄉土人才走向“臺前”,全方位把鄉土人才“摸”出來。同時加大鄉土人才的回引力度,采取政策鼓勵、鄉情感召等措施,吸引一批“手上有活”的優秀人才返鄉創業,在此基礎上,建立鄉土人才數據庫,動態管理培養扶持,讓更多鄉土人才“顯山露水”。
以“千淘萬漉雖辛苦,吹盡狂沙始到金”的誠心培育人才,讓鄉土人才“練好身段”。人才工作,基礎在培養,難點也在培養。習近平總書記在正定時曾支招:堅持常抓不懈的原則,老、中、青、幼立體開發,建立多級梯形人才隊伍,使適用之才源流不斷、常用不竭。發揮鄉土人才資源,基礎在培養,難點也在培養。各級組織部門要堅持“干什么教什么、缺什么補什么”,適人適崗制定“菜單式”培訓計劃,通過定向培養、外出跟崗、實地研學等方式,選派鄉土人才到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、文化單位、醫療機構、農業企業等短期訪學研修,走出去學技術、學方法、學思路,幫助鄉土人才打開視野、拓寬思維。引導鄉土人才結合本地實際發展特色產業,邀請農技專家、產業能手、致富帶頭人等到田間地頭、養殖農場現場授課,一對一指導,幫助解決發展路上的“坎坷荊棘”。圍繞農技推廣、農業經營、文化藝術、建筑園藝領域開展鄉村振興農村實用人才評定,支持設立“鄉村名匠工作室”,暢通鄉土人才交流、學習渠道,不斷提高鄉土人才專業能力,逐漸培育一批能夠帶動特色產業發展的“技能型”鄉土人才。
以“忽如一夜春風來,千樹萬樹梨花開”的胸襟尊重人才,讓鄉土人才“登臺唱戲”。習近平總書記在正定的人才工作實踐,處處體現出思人之苦、諒人之難、容人之量、成人之善。人才具有流動性,難免會受待遇、環境、政策等諸多因素影響,各級組織部門要充分發揮鄉土人才的特長和技能,對高學識、懂管理的青年人才,納入后備干部培養,建立相關傳幫帶機制,幫助其快速提升綜合能力,讓鄉土人才在政治上有盼頭;對于懂技術、懂經商、懂互聯網的人員,要充分發揮“領頭羊”的作用,找尋鄉村特色產業,通過產業發展、直播帶貨等方式帶動農村產業經濟發展,加快鄉村振興的步伐,讓鄉土人才在事業上有奔頭;按照鄉土人才的實際貢獻,選樹先進典型,加大宣傳力度,給予人才足夠的尊重,切實提升他們的榮譽感和使命感,讓鄉土人才在待遇上有想頭,激發他們在鄉村振興中施所能、展才華、顯身手。(四川省儀隴縣委組織部 蔣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