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習近平回信勉勵北京師范大學“優師計劃”師范生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,努力成為黨和人民滿意的“四有”好老師。一聲“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”,言簡意深、極具力量、直指人心,飽含著總書記深厚的家國情懷與殷切囑托。
黨員干部想不想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,考的是黨性,驗的是擔當,檢的是能力;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,能不能吃苦、愿不愿付出,不在于他說得有多好、調門有多高,而在于他是不是為了黨和人民的需要舍生忘死,是不是做到事不避難、義不逃責,是不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劍、在利益誘惑面前經受考驗、在危難險重時刻挺身而出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“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”,既是行動的“宣言書”,更是前行的“軍令狀”,新的趕考之路,廣大黨員干部要念茲在茲、踐之行之,努力用雙手托舉夢想、用汗水贏得掌聲,交出一份讓黨和人民滿意的“趕考答卷”。
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,就要有召必回、有令必行,根植“雖九死其猶未悔”的忠誠之魂。“天下至德,莫大乎忠?!睔q月無聲,見證著無上信仰;時間無痕,鐫刻下初心力量。1956年,幾千名交大師生響應黨的號召,滿懷報國熱情奔赴西北建功立業,孕育了可歌可泣的“西遷精神”;全國勞動模范“雪域信使”益西卓嘎時時放心不下草原牧民的“需要”,默默堅守高原15載;“第一書記”沈浩甘愿舍棄省廳職位俯身基層,全心全意為小崗,誓要干出真業績……他們為了祖國和人民的需要,與黨同心、與祖國同行、與人民同向,用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“哪里有事業,哪里就有愛,哪里就是家”。黨員干部應始終牢記“國之大者”,胸懷“兩個大局”,主動躬身大局大勢、自覺挺膺大事大責、堅決明辨大是大非,時刻對標對表、緊跟緊隨黨中央關心的、強調的,做到心中有數、眼里有光、手上有方、腳下有路。要善于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、用黨的歷史成就振奮精神、用黨的實踐經驗指引方向,堅持勤學勤悟、真學真懂,不斷從內心深處厚植對黨的信賴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、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,讓愛黨愛國愛人民的情感更為厚重、更顯底氣、更加持久,不斷擦亮“國之所需,我之所向”鮮明底色。
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,就要不介路遠、不避事難,鼓足“業無高卑志當堅”的克難韌勁。“不經一番寒徹骨,哪得梅花撲鼻香?!睙岵 渡胶G椤氛鎸嵱涗浟藮|西部對口扶貧協作的閩寧情誼,一代代福建扶貧干部不懼路遠、無畏事難,用點滴韌勁、蓬勃闖勁迅速打開了局面、打贏了脫貧攻堅戰。也讓我們堅信,只要強國為民的志向彌堅,可為時代必能大有作為,所在之地皆可闖出天地,所做之事也必將萬事有成。但是,干事創業不該分遠近、不應計難易、不能念大小,古語云:“路雖邇,不行不至;事雖難小,不為不成”。有的干部奮戰在他鄉,但他鄉雖在遠方,遠方也是故鄉,應沉得下心、穩得住神、屏得了氣;難事雖是困難,但困難也是成長,要經得起折騰、受得了考驗、扛得住摔打;小事雖然繁瑣,繁瑣不是“枷鎖”,要耐得住性子、邁得開步子、找得出路子,努力在“第二故鄉”干出“第一業績”,把群眾小事當成自己大事,把工作的絆腳石變成前進的墊腳石,一錘接著一錘敲、一件接著一件干,一棒接著一棒跑,努力讓青春之花、奉獻之花綻放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。
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,就要勤灑汗水、苦練本領,肩負“吾將上下而求索”的干事之責。“心有所向善作為,勤于耕耘自成輝?!秉h員干部作為黨和國家事業的中堅力量,理應干事擔事、為民造福,而不能為官不為、做官享福。無論是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、太行山“新愚公”李保國,還是“七一勛章”獲得者黃文秀、心系群眾的廖俊波,他們都能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、實干苦干,成為了讓黨和人民滿意的好公仆、好榜樣。事實證明,苦干實干才是最樸素的“成功學”,也是成就燦爛人生的“通行證”。黨員干部凡事要動起來、干在前,多務善政功,多做利民舉。一方面,要心懷“想干事”的自覺性、緊迫感,拒絕“眼高手低”“眼黑手攤”,克服“決而不行、說而不做”傾向,涵養“時不我與、只爭朝夕”自覺,保持“一日無為、三日難安”的緊迫感,立足于干、著眼于實,把發展的大事辦好,把改革的難事辦成,把為民的實事辦實,堅決防止小事拖大、大事拖“炸”。另一方面,要錘煉“干成事”的真功夫、硬本領,不當“溫室里的花朵”,甘做“風雨中的大樹”,努力在多崗鍛煉、調查研究中壯筋骨,在擔當作為、解決問題中長才干,在傾聽民聲、紓解民憂中提升群眾工作本領。
@黨員干部,步履堅實、步伐堅定、步步為營,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吧!繼續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不平凡,于無聲的奉獻中收獲掌聲,努力創造出不負新時代、不負黨和人民的真業績、好業績。
(江蘇省海安市委組織部 陳林)